在MIT科技評論看來,未來一年對半導體企業來說已是艱難的一年。眾所周知,芯片行業的定義是需求上升和下降的周期,隨著消費電子產品的需求停滯不前,預計今年的增長將放緩。
但對經濟周期的擔憂——以及與制造更先進芯片相關的挑戰——很容易被地緣政治所掩蓋。
近幾個月來,美國對哪些芯片可以賣給中國以及誰可以為中國公司工作實施了有史以來最廣泛的限制。與此同時,它瞄準了芯片行業的供應端,推出慷慨的聯邦補貼,以吸引制造業回流美國。主要芯片公司所在地的歐洲和亞洲其他政府也出臺了類似的政策,以保持自己在行業中的地位。
隨著這些變化在 2023 年繼續生效,它們將給一個長期依賴全球分布式供應鏈和相當大的自由決定與誰做生意的行業帶來新的不確定因素。
這些新的地緣政治陰謀對價值超過 5000 億美元的半導體行業意味著什么?MIT科技評論和日經的報道都分享了他們的觀點,讓我們綜合如下:
芯片過剩將持續
據日經報道,行業分析師稱,去年下半年出現的半導體過剩預計至少要到今年秋季才會緩解,但影響汽車行業的短缺可能會持續一整年。
由于對設備的需求下降,存儲芯片的供應過剩在智能手機中尤為明顯。
“該行業正在經歷過去 13 年來 DRAM 和 NAND [存儲芯片] 供需之間最嚴重的失衡,”美光科技公司 Sanjay Mehrotra 在上個月的財報電話會議上表示。該公司報告稱,與去年同期相比,公司9 月至 11 月季度的收入下降了 47%。
從對分析師調查結果的平均估計,對于智能手機而言,芯片供應過剩問題預計要到今年第四季度才會緩解。對于個人電腦,供應過剩預計將在第三季度達到頂峰,然后逐漸緩解。
與此同時,據分析師稱,數據中心半導體的供過于求可能會持續到今年第一季度。由于廣告收入疲軟,美國和中國的科技巨頭正在縮減投資,其影響正蔓延至對數據中心芯片的需求。
日經指數列出了來自 10 個來源的分析師調查結果,包括研究和貿易公司。受訪者被要求以五分制對供應過剩和供應不足的水平進行評分。
考慮到半導體需要幾個月的時間來制造,目前的供應量受到 2022 年中期開始的產量的很大影響。美光與日本芯片制造商 Kioxia Holdings 和其他供應商正專注于糾正庫存,生產商從 10 月開始大幅削減產量.
但這些努力并沒有跟上需求下降的步伐。內存和其他半導體的庫存在供應鏈中膨脹。
日本半導體及元件分銷商協會 12 月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報告供應過剩的會員比例比短缺的會員高出 64 個百分點。
這比該協會 9 月份進行的一項調查增加了 38 個百分點。用半導體制造成品的公司的庫存也在高位徘徊。
臺積電首席執行官 CC Wei 在 10 月份的財報電話會議上表示,全球最大的芯片代工廠商臺積電預計需要到 2023 年上半年才能將庫存重新平衡到“更健康的水平”。
相比之下,汽車行業仍然面臨半導體短缺,即使一些產品的交貨時間更短。
總部位于東京的半導體貿易公司 CoreStaff 在一份報告中表示:“如果缺少單個半導體或組件,生產就無法推進,因此別無選擇,只能將其余組件保留在庫存中。”
確保依賴舊生產技術的半導體的足夠供應仍然是一個挑戰。尤其是汽車半導體,預計全年仍將供不應求。
不僅汽車制造商再次提高產量,而且每輛汽車所需的半導體數量不斷增加,這也提振了該行業對芯片的需求。平均一輛電動汽車需要價值 1,600 美元的半導體,而汽油動力汽車大約需要 500 美元。
盡管對汽車芯片的需求正在上升,但分析師認為,到 2023 年,用于控制電流的功率半導體和用于電源管理的模擬半導體的供應仍將處于緊張狀態。
日本主要貿易公司 Macnica Holdings 表示:“這些零部件的資本投資仍然很少,供應不太可能迅速增加。”
根據美國芯片供應商 Sourcengine 的總結,功率半導體的交付時間預估已從 5 月底的 31 周至 51 周增加到 11 月的 39 周至 64 周。
由于芯片短缺,豐田汽車和本田汽車在 12 月的產量均未達到計劃水平,本月兩家公司將調整部分日本工廠的運營。波士頓咨詢集團的 Yuichi Koshiba 表示,由于部分芯片產品供應有限,汽車產量的下行壓力可能會持續。
一些主要汽車制造商表示,零部件供應要到 2024 年才能恢復正常。
如果全球經濟放緩加劇,清理庫存的時間將更長,從而給芯片市場帶來更大的逆風風險。半導體企業紛紛擴充產能,令人擔憂供需平衡的恢復將需要更長的時間。
在政府的支持下,英特爾和臺積電等公司計劃于 2024 年開始運營新的美國芯片工廠。美光等公司也宣布了大規模投資計劃。
盡管對長期需求增長預期的投資必不可少,但產能將大幅上升。如果步伐超過需求的復蘇,尖端產品的供需平衡可能會進一步緊張。
“本土生產”影響芯片供應鏈
在MIT科技評論看來,過去一年多影響芯片產業的“本土制造”還將繼續影響行業。例如,美國通過 CHIPS 和科學法案承諾在 2022 年投入 520 億美元用于半導體制造和研究。其中,390億美元將用于補貼國內建廠。公司將能夠在 2023 年 2 月正式申請該資金,相關信息將滾動公布。
部分資金可用于幫助在美國設有工廠的公司制造軍用芯片;美國政府長期以來一直擔心從國外采購芯片的國家安全風險。“可能越來越多的制造業將在美國境內恢復,目的是重建國防供應鏈,”臺灣前立法委員 Jason Hsu 說,他目前是哈佛大學肯尼迪學院的高級研究員,正在研究半導體與地緣政治的交叉點. Hsu 表示,國防應用可能是臺灣芯片巨頭臺積電決定投資 400 億美元在美國制造 5 納米和 3 納米芯片(目前最先進的兩代芯片)的主要原因之一。
但商業芯片生產“回流”則是另一回事。大多數用于消費產品和數據中心以及其他商業應用的芯片都是在亞洲生產的。將制造轉移到美國可能會推高成本并降低芯片的商業競爭力,即使有政府補貼也是如此。2022年4月,臺積電創始人張忠謀表示,美國的芯片制造成本比臺灣高出50%。
“問題在于,蘋果、高通和英偉達——他們將購買在美國制造的芯片——將不得不弄清楚如何平衡這些成本,因為那些芯片在臺灣的采購成本仍然會更低。”商業戰略公司 Albright Stonebridge 的高級副總裁 Paul Triolo 說。
如果芯片公司無法解決如何支付美國較高的勞動力成本或繼續獲得政府補貼(這很難保證),那么從長遠來看,他們將沒有動力繼續投資美國生產。
而美國并不是唯一想要吸引更多芯片工廠的政府。臺灣在 11 月通過了一項補貼法案,給予芯片公司大量的稅收減免。日本和韓國也在做同樣的事情。
駐英國的顧問、前芯片行業高管沃茲·艾哈邁德預計,歐盟的補貼也將在 2023 年實施,盡管他表示可能要到明年才能最終確定。“由于所有成員國之間的討價還價,他們將比美國花費更長的時間,”他說。
應對美國的“新限制”
美國 10 月份對先進芯片和技術的出口實施管制,標志著對中國芯片產業的束縛升級。曾經禁止將這種先進技術出售給少數特定中國公司的規定擴大到幾乎適用于中國的所有實體。還有一些新穎的措施,例如限制向中國出售必要的芯片制造設備。
這些政策將該行業置于未知的領域。哪些芯片和制造技術將被視為“先進”?如果一家中國公司同時生產先進芯片和老一代芯片,它還能為后者采購美國技術嗎?
美國商務部在 10 月底的問答中回答了一些問題。除其他事項外,它澄清說,不太先進的芯片生產線如果位于單獨的廠房內,則可以不受限制。 但目前還不清楚這些規則將如何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得到執行。
我們將在 2023 年看到這種情況的發生。中國公司可能會尋找規避規則的方法。至少有一家公司已經嘗試讓其芯片看起來不那么先進。非中國公司也將有動力尋找變通辦法——中國市場巨大且利潤豐厚。
“如果現場沒有足夠的執法人員,或者他們無法獲得訪問權限,一旦人們意識到這一點,就會有很多人違反規則,”艾哈邁德說。
一些專家認為,美國今年可能會對中國實施更多限制。這些規則可能采取更多出口管制的形式,對美國境外投資的審查程序,或針對量子計算等與芯片相關的行業的其他舉措。
不是每個人都同意。塔夫茨大學國際史教授克里斯·米勒認為,美國政府可能會休息一下,將重點放在當前的限制上。“我預計 [2023 年] 芯片出口管制不會大幅擴大,”米勒接著說。“拜登政府上任頭兩年的大部分時間都在制定這些限制措施。我認為他們希望政策能夠堅持下去,并且他們在一段時間內不必對其進行更改。”
中國將如何應對
到目前為止,除了一些外交聲明和向世界貿易組織提起的法律糾紛外,中國政府對美國新的出口管制幾乎沒有什么反應,這不太可能產生太大結果。
還會有更戲劇性的反應嗎?大多數專家說不。中國在芯片行業似乎沒有足夠大的優勢,無法通過自己的貿易限制來對美國進行重大反擊。“美國人擁有足夠的核心技術,他們可以[用它]對付供應鏈下游的人,比如中國。因此,根據定義,這意味著 [中國沒有] 進行報復的工具,”東西方期貨咨詢公司的主管約翰·李說。
但中國確實控制著全球 80% 的稀土材料精煉能力,稀土材料對于制造戰斗機零件等軍用產品以及電池和屏幕等日常消費設備組件至關重要。限制出口可以為中國提供一些籌碼。中國人也可以選擇制裁一些美國公司,無論是否在芯片行業,以傳遞信息。
但到目前為止,在半導體方面,中國似乎對走焦土道路不感興趣。米勒說:“我認為中國領導人意識到,這種做法對中國和美國都將付出同樣的代價。” 當前的中國芯片產業離不開全球供應鏈,光刻機、核心芯片IP、晶圓都依賴其他國家的公司,因此避免進一步毒化商業環境的激進報復“可能是對中國開始最明智的策略。”他說。
中國可能不會反擊美國,而是更多地關注支撐國內芯片產業。據報道,中國可能最早在 2023 年第一季度宣布為國內企業提供一攬子支持計劃。提供慷慨的補貼是一種久經考驗的方法,在過去十年中幫助推動了中國半導體行業的發展。但仍然存在如何有效分配資金并分配給合適的公司的問題。
臺灣將何去何從
美國不做主。要取消其芯片技術封鎖,它必須與控制中國無法用國內替代品替代的芯片制造關鍵工藝的政府密切合作。其中包括荷蘭、日本、韓國和臺灣。
這并不像聽起來那么容易,因為盡管它們與中國存在差異,但這些地方在維持貿易關系方面也有經濟利益。
據報道,荷蘭和日本已同意將美國的一些出口管制規則編入本國。但魔鬼在細則中。“在這方面肯定有支持美國人的聲音,”常駐德國的李說。“但也有相當強烈的聲音認為,簡單地跟隨美國人并在這方面步調一致對歐洲利益不利。” 荷蘭光刻設備公司 ASML 的首席執行官 Peter Wennink曾表示,他的公司為出口管制“做出了犧牲”,而美國公司卻從中受益。
隨著時間的推移,國家和地區之間的裂痕可能會越來越大。“這些技術限制聯盟的歷史表明,隨著時間的推移,它們的管理變得復雜,并且需要積極的管理才能保持其正常運轉,”米勒說。
臺灣的處境尤其尷尬。由于地理上的接近和歷史關系,其經濟與中國的經濟緊密相連。許多臺灣芯片公司,如臺積電,向中國公司出售產品并在那里建廠。10 月,美國給予臺積電為期一年的出口限制豁免,但豁免可能在 2023 年到期后不再續簽。
“因此,臺灣公司必須對沖不確定因素,”Hsu說。這并不意味著他們將退出在中國的所有業務,但他們可能會考慮加大對海外設施的投資,比如臺積電計劃在亞利桑那州建設的兩家芯片工廠。
隨著臺灣芯片產業向美國靠攏,以及圍繞美國出口管制制度結成聯盟,曾經全球化的半導體產業離被意識形態界限更近了一步。“實際上,我們將進入兩個芯片的世界,”Hsu說,美國及其盟友代表其中一個世界,另一個包括中國和東南亞、中東、歐亞大陸和非洲的各個國家。中國正在推動其技術被采用。Hsu 說,傳統上依賴中國金融援助和與中國達成貿易協議的國家在建設數字基礎設施時更有可能接受中國標準。
Hsu 說,雖然它會非常緩慢地展開,但這種脫鉤似乎開始不可避免。他說,政府需要開始制定應急計劃以應對這種情況:“B 計劃應該是——我們的中國戰略是什么?”
轉載微信公眾號:半導體行業 觀察
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發僅為更大范圍傳播,若有異議請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zhangkai@cgbtek.com
COPYRIGHT北京華林嘉業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京ICP備09080401號